老刀注:火龍果潰瘍病防治技術探析!
火龍果為熱帶、亞熱帶水果。是仙人掌科量天尺屬植物,又稱紅龍果、龍珠果、仙蜜果、玉龍果。
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海南、廣西、廣東、福建、云南、臺灣等省區?;瘕埞且环N低能量的水果,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具有減肥、降低膽固醇、預防便秘、大腸癌等功效。
火龍果中含有一般蔬果中較少有的植物性白蛋白,這種白蛋白會與人體內的重金屬離子結合而起到解毒的作用。它富含抗氧化劑維生素C和花青素,能美白皮膚防黑斑等。
火龍果作為一種營養健康水果近年來其消費群體快速壯大,催生了我國火龍果產業的蓬勃發展。不過近6-7年來,火龍果出現一種新發生病害――真菌性潰湯病。
防治難度非常大,大量且摧毀性地入侵火龍果園,造成受害果園產值約2-8成損失,嚴重者甚至廢園,極大地打擊從業者信心,威脅火龍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此病害的防治措施對維持火龍果產業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1、病害發生原因
火龍果潰瘍病是由新暗色柱節孢菌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病害,該病害為害火龍果莖桿和果實,幼莖容易感染。病原菌從風雨等造成的微傷口侵入,感病部位初期形成白斑,逐漸轉變成褐斑或黑色潰瘍斑,病斑慢慢向四周擴大連片,最整桿水溶狀腐爛。
2、 防治技術措施
措施一:盡量選擇排水性良好的沙質土壤建園,盡可能讓土壤保持較少的含水量。土壤水分過多,會導致火龍果抵抗力下降。
措施二:改良種植方式,增強園區通風和透光作用,營造一個不利于病原菌繁殖的環境。盡可能采用通風采光性好的單柱圓盤式種植,淘汰通風采光性差的籬架式種植。單柱圓盤式一般行距3m,柱距2m,密度為1666柱/hm2,田間通風采光良好,各項田間工作操作也比籬架式方便。
據筆者多年觀察,同一個園相同品種,采用單柱圓盤式種植的火龍果發病率及受危害程度要遠遠輕于籬架式種植方式。
措施三:加強修剪,控制枝條數量。進入結果期后,單柱圓盤式種植的,每柱選留約40-50條末級分枝。
11月收完最后一批果后進行冬季修剪,剪去結果兩年的衰老結果枝、垂地枝和隱蔽枝,促發健壯新枝,冬季修剪后使末級分枝中2年生枝、1年生枝和當年生枝的比例約為25%、40%和35%。
春季新芽萌動后要進行疏芽,一般每條基枝只選留1~2條健壯新芽,同一基枝上的兩條新芽相距20cm以上,多余分枝和主干上生長的不定芽要及時剪去。
措施四:選擇抗性較高的品種。據筆者近幾年觀察比較,在幾個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品種中,近年從臺灣引進的紅心水晶這個品種對潰瘍病的抵抗力較強,表現為感病率低且癥狀輕微。
同一園區中傳統的紅心品種發病嚴重,但紅心水晶極少有發病現象,且紅心水晶果實個頭大小適中,無論夏秋均保持較高的甜度(傳統品種夏季果實甜度不高,風味往往缺佳),風味佳,深受消費者喜愛,火龍果從業者可考慮用此品種進行更新換代。
措施五:加強農業防治,多施有機肥。施肥應以有機肥為主,視土壤肥力條件施用硅、鈣、鉀肥等,可以增加火龍果莖桿蠟質層厚度,提高抵抗力。
措施六:噴施波爾多液進行防治。利用25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可抑制火龍果潰瘍病菌的菌絲生長與孢子發芽,達到殺菌與預防發病效果。
其配合每年11~3月果園枝條生長養護期的黃金防治時機更見成效,因為新生枝條開始萌出生長,非常適合病原菌拓展感染。除趁機剪除病害枝條降低感染源外,更要保護新生枝條不受感染。
波爾多液屬于無機鹽類藥劑,同時也是有機農業可以用的防治資材,所以無論在常規農業或有機農業都可以使用。
波爾多液噴灑后會附著于植物表面,不易被雨水沖刷清除,可以提供長期保護及殺菌效果。
但是,因為本藥劑呈現藍色,所以不建議直接噴灑于果實表面,若要在產季使用,建議可改用低濃度50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并于幼果期或果實套袋后(紙袋或無紡布袋可防止藥液噴濺到果實表面,網袋則不行)再施用。
潰瘍病園按以下步驟施藥:
(1)先施用1次25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殺死患病組織上的病菌,避免后續清園時病原飄散,同時提供新生枝條一層防護層;
(2)7到10天后徹底剪除患病枝條,并掩埋或移出田間銷毀;
(3)剪修枝條當天或隔天再次施用1次25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保護枝條傷口,并加強保護新生枝條。以上步驟須反復連續3次以上,可得到 6-9成防治效果。
只要掌握以上要訣即可防治潰瘍病,但是農民朋友常誤以為破損患病處已“結痂”痊愈,舍不得剪除。然而這樣的枝條正是藏了最多病原的感染來源,此種舍不得的心態反而造成清源不徹底,讓病害防治效益無法發揮到最大。
結語
火龍果潰瘍病防治難度雖大,但并不代表沒法防治,只要配合以上多種防治措施就能取得較佳的防治效果,可使火龍果種植免受潰瘍病困擾,推動火龍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系本平臺并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并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文章來源:論文網 作者楊俊杰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農管家獲取更多農技資訊